[名称]: 李志刚
[生日]: 1965年
[图片]:
[擅长]: 治疗各种痛证,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身心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如中风后遗症
[常驻地]: 北京市
【出诊单位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地址】:北京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和平东桥)
【电话】:01064286901
[描述]:
简历:李志刚,男,1965 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本科,199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医学硕士,200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博士。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副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针灸学会现代针灸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骨干,中国性学会理事。
学术思想与特色:
(1)针灸理论:
李志刚副教授对针灸理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认为针灸治疗应先辨其病,据病来选定主穴后,根据症状辨其寒热虚实再选择配穴,最后再行针刺补泻。如:明确诊断为痛经一病后就可选定主穴三阴交、血海、地机、中极、关元,若为虚证则配肾俞、足三里、命门等穴用补法,若为实证则配合谷、曲池、行间等穴用泻法。还提出针灸疗法与气功疗法相结合的行针手法,即医者运气使丹田之气充注于手指,再以此气来推动患者体内之经气运行以疏经络调气血。
(2) 针法灸法:
乃针法灸法专业博士,能尊经旨不拘旧法,敢于实践,大胆创新。重视针刺得气的效应及补泻手法的应用,其有关针感性质和针感传导方位的控制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每针必求得气,进针后用手法控制基础针感和控制针感的传导方位。认为基础针感是取得针刺补泻的先决条件,取凉的基础针感应为麻、痒,取热的基础针感应为酸、胀。取得基础针感后再用手法——如调节捻转方向或针尖方向——控制针感传导方向使气至病所,然后据病证取补泻手法来治疗,即“麻痒取凉(泻),酸胀取热(补)”。在控制针感传导方位时,主张针尖的方向朝向病所,在贴近针刺的部位,用押手关闭住经脉的一端,使针感向另一端放散,也可循经循摄或逼针法来控制针感。
重视刺络放血法的应用,临证放血量多、刺激量大。善用深刺透穴法,如:天枢透归来治疗肥胖证,地仓透颊车治疗陈旧性面瘫等。
(3)临床:
经常将自己多年的临床心得付诸笔端,与同行交流。主张“针灸药推拿多法并用”治疗多种急慢性疾患,认为一法往往不足以祛除顽疾,须多法合参并用。
尤善用现代研究成果指导临床,参照古籍寻觅治疗新途径。常使中风失语的病人重新发声,久病瘫痪的病人重新站立,重症颈椎病患者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在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如头痛、失眠、肥胖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面瘫等。 院
运用放血疗法及水针疗法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如股外侧皮神经炎、腰椎间盘突出、痤疮等,疗效显著。认为“关节宣通气自流”,常使用“苍龙摆尾”“赤凤摇头”二法使针感跨过关节部位治疗运动性疾患。
(4)实验
带领研究生一起研究针刺治疗脑-脊髓损伤,负责《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差异蛋白质谱表达的机理研究》(国家自然基金),《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局部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与电针的干预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电针干预脊髓损伤修复再生的机理研究》(大学科研基金)等课题的研究,并著有论文《脊髓损伤的中西医治疗研究》,为推广针灸在脑-脊髓损伤方面的治疗与应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推动中医药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5)教学:
从事针灸教学多年,培养了大批本科生、硕士生,深受学生的欢迎。对学生言传身教,既要求掌握科研方法与思路,又重视临床诊疗技能的培养。严格要求学生刻苦锻炼基本功,要达到“握针如握虎”的境界方能“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现有来自各国各地区的学生跟随其出诊或学习。
2002年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公派韩国讲学1年,受到同行、患者的广泛赞扬及当地媒体的高度评价。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如国际替代医学研讨会,国际韩(中)医学学术大会等。发表的论文《脊髓损伤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论针刺补泻》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为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推广中医针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结:李志刚副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其勤读古籍,孜孜不倦以身作则,兢兢业业。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深厚的理论造诣。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多部。科研思维清晰、视角独特,乃杰出的青年学者。
北京有什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