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 贺 琼
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影
本报记者 王思予《生命时报》 2025-04-22 第1890期 第1版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身体健康,有人答事业有成,也有人认为是活在当下,答案很难一致。但联合国、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5世界幸福报告》(下称“报告”)给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观点——与他人共享餐食。居民平均每周聚餐更多的国家,幸福指数显著升高。
共餐纳入“幸福标准”
以往,健康、财富水平等被视为决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025世界幸福报告》首次跳出这一传统认知,将“与人共餐”“善良”等社会因素纳入讨论范畴。其中,来自142个国家/地区的超15万名受访者回复了“上周是否与认识的人至少吃过一顿饭”的问题,并给出个人生活评分(评分范围0~10分,0分代表最差,10分代表最佳)。研究人员惊喜地发现,共餐频次对幸福感的影响力远超预期:一周每增加一次共餐,生活评分平均提高约0.2分,所在国家在全球幸福国家榜单中排名可前进5位。具体而言,过去一周内共餐1~5次者的生活评分大致相同,约5.2~5.3分;共餐5~8次的人,评分略有上升(5.5~5.6分);共餐9~10次、11次的人,评分上升至5.7分和5.8分;共餐13次的人评分最高,达到6.1分。
报告指出,与独自进餐相比,与他人共餐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力与收入、就业状况同等显著。以美国为例,26%的受访者称三餐均为独自进食,人数比2003年增长53%,相对应的,美国在全球幸福国家榜单上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11位下降至第24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拉丁美洲国家,比如墨西哥,平均每周“聚餐”最多(9次),排名第十。
一起吃饭滋养身心?
食物是果腹之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贺琼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食物为正常机体功能运转提供了必需的能量,以维持免疫、内分泌、消化等系统的有序运转。“在饮食行为的基础上,共餐通过共享食物进一步完成了情感传递,是维系社会关系‘柔性纽带’的仪式。”
增味剂:均衡食物营养。多数情况下,计划独自用餐的人会选择简单快捷的餐食,只为了获取能量,而不是营养。报告显示,与他人共餐次数越多,似乎就越享受用餐,甚至开始享受烹饪过程,往往也更注意自己的进食分量。一项综述发现,与家人共餐次数更多的青少年,饮食习惯更好、学业更优秀、肥胖率更低;发表在《营养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人共餐可显著改善老年人的营养状况,有助塑造饮食健康。
升温剂:滋养家庭关系。“回家吃饭”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家人共餐能带来积极影响。贺琼表示,这一本质是“爱与归属感”的一种呈现,尤其对中国人而言,家庭聚餐是分享和了解彼此生活的重要时刻,不仅能填饱肚子,买菜、做饭、添饭等“投入”还可不断创造共同回忆,滋养家庭关系。
社会网:增强情感支持。英国《生物医学中心》杂志发表的研究发现,找不到倾诉对象的人,死亡风险高39%。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影表示,朋友是自己选的“家人”,友谊是建立在个体主观感受上的功能性社交联结。俗话说,“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吃一顿饭就知道了”,从认识到兴趣相投,再发展到经常聚餐,每一步都有情感的“求同存异”,更能从中体验到情感支持和归属感。
加速器:优化职场环境。在快节奏的职场中,与同事一起坐下来吃饭成为一个急停按钮,为彼此的互动、互惠、信任创造了条件。李新影表示:“品尝相同食物容易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如同关系升温的加速器。”与固定的职场饭搭子共餐时,交流往往不局限于分享讯息、共享资源、解决问题,还会延伸到生活话题,比如正在看的剧集、心仪好物等,营造更健康的工作环境,提升团队凝聚力。
疗愈器:减少负面情绪。报告显示,相比与他人共餐的女性,独自进餐的女性负面情绪水平明显更高。男性也是如此,但差异稍小。“吃饭”本身可触发内啡肽(快乐激素)的分泌,共餐对此的增强效果与运动类似。而且,分享美食的过程中蕴含着情感传递,是少有的尝试理解他人、创造共识、释放爱意的过程,还能接触更多食物和口味,伴随人生新体验的解锁。
幸福聚餐有攻略
“饮食所以合欢也。”从古代的家族宴会,到如今逢年过节的亲友聚餐,这是一个超越国界、语言和时代的古老仪式。但报告发现,从2018年开始,几乎全球所有年龄段人群的独自用餐比例均显著增加,尤其是35岁以下,这与全球老龄化、单身经济等均有关系。“一人食”悄然兴起或将稀释幸福感,而应酬、酒局式聚餐也不太推荐,能带来幸福感的“一桌饭”还是要讲质量的。
频率规模要灵活。理想状态下,小家庭的正式聚餐可每周安排一次,大家庭可每月安排一次,最好有一个固定日期,生日、节假日尤其适合举办三代同堂的家宴。大家可以一起商量菜单、采购食材、合作做饭,即使次数不多,也能在分工协作中找回被快节奏生活冲淡的亲密感。好友聚餐可约在周末,三五密友即可,彼此都有足够的空间倾诉心里话。李新影强调,聚餐重在情感交流的质量,不在次数。如果工作太忙碌,不妨在事情告一段落后再安排聚餐,远比因有事要忙、吃完就走的“打卡”强得多。
时间氛围有讲究。一项研究指出,晚餐比午餐更适合建立友谊,此时社交属性占据主导地位,而白天的对话更具“功能性”。贺琼表示,在黄昏时分,机体开始分泌褪黑素,最能让人有幸福感,感受古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描绘的闲适心境。因此,聚餐不妨选在晚上。环境布置也是一种无声交流,暖色调灯光或半暗环境可营造更为放松的氛围。
健康食物是首选。无论是哪一类聚餐,均需以健康饮食为前提,食物选择很重要。李新影表示,可参照丰富色彩的“彩虹饮食”,菜品要凑齐“红黄绿紫白”,烹饪要少油、少加工,比如番茄牛肉汤、蒸南瓜、清炒西兰花、凉拌紫甘蓝、炒口蘑,不仅营养均衡,还可刺激感官,让人心情更愉悦。同时,避免饮酒、少吃炸鸡等油炸食品,甜品可选择相对健康的水果拼盘、酸奶布丁。
餐桌礼仪不能忘。聚餐时,可设定“不许玩手机”等明确要求,给予彼此充分的尊重和关注;用餐期间,时不时停下筷子,专心听身边人说话,有助放慢进食速度,让血糖波动更平稳。此外,两人以上在外就餐时记得使用公筷,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话题禁忌需避免。餐桌上的话题就像调味料,把握好分寸才能吃得舒心。两位专家认为,交流时注意避免严肃话题,比如长辈追问孩子的成绩、夫妻互相翻旧账、打听收入、询问感情状态,这类话题很容易一下子破坏掉和谐的氛围。“关系”始终是“互动”的,话题需要让双方都有谈下去的兴趣,不妨从面前的食物入手,比如今天有哪些时令菜,怎么做好吃;最近吃了哪些新餐馆,下次要不要一起去,或者生活中发生了哪些新鲜事,也可聊一聊共同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