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脑梗三大治疗要跟上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主讲人:安徽省寿县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 孟晶

  《生命时报》 2025-04-18 第1889期 第25版


  比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情况,会使得血管壁受损,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斑块破裂脱落,就可能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这种疾病虽然凶险,但随着医学不断进步,有了贯穿急性期、恢复期及预防的有效方法,可最大程度地减轻脑梗死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急性期要“打通”血管

  静脉溶栓治疗。这是脑梗死急性期非常关键的一种治疗手段,且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一般是在发病后的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医生会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栓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患者体内,使堵塞血管的血栓溶解,恢复脑部的血液灌注。但溶栓治疗并非毫无风险,它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出血等并发症。所以,在进行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实施。

  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种是动脉溶栓。那些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但仍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如发病6小时内)的患者,可以考虑动脉溶栓。这种方法是通过微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送到血栓所在的动脉部位,局部给药,提高溶栓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第二种是机械取栓。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取栓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中。它主要适用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医生利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像支架取栓器等,通过血管内介入的途径,深入到堵塞的血管处,将血栓直接取出,迅速开通闭塞的血管,改善脑血流。这类治疗对时间的要求也很严格,往往是发病6~24小时内经过严格筛选的患者可用,而且需要专业的介入团队进行操作,术后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再灌注损伤等情况。

  药物治疗一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没有溶栓禁忌证的情况下,发病后尽早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能阻止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形成血栓,有助于减少脑梗死的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不过,用药过程中要留意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剂量。

  二是他汀类药物治疗。这类药物除了有降脂作用,还能稳定血管内的斑块,减轻血管炎症反应。常用的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药物,在脑梗死急性期及后续的二级预防中有着重要地位,帮助调节血脂水平,降低再次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恢复期提高生活质量

  ①康复治疗。脑梗患者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康复治疗就是帮助他们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通过各种器械辅助进行肢体的被动和主动锻炼,促进肌肉力量恢复和关节活动度改善;作业治疗,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像穿衣、洗漱、进食等;言语治疗,针对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发音、语言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训练;吞咽训练,改善吞咽功能,预防呛咳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等。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最好是在专业康复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时调整方案。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在恢复期一定要严格控制好这些指标。患者需要规律服用降压药、降糖药以及降脂药等,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情况,同时配合健康的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为主)和适度的运动(像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干预。不少脑梗死患者因为身体功能受限,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这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所以,心理干预必不可少。家人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和鼓励,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康复的信心。

  时刻警惕预防再次发作

  脑梗死的复发率较高,做好预防工作很重要。除了前面提到的控制基础疾病和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一些有明确病因,如房颤等心源性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并且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诊,一旦发现有新的症状或者指标异常,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2008-2025 byb.cn
北京有什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