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需补阳光三件套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脂肪摄入失衡 户外活动不足 天气剧烈变化 身体需补阳光三件套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孙永安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 毅

  本报记者 田雨汀

  《生命时报》 2025-03-28 第1883期 第1版

byb.cn


  悠久的人类文明中,阳光常被视为一项必需的生命元素。考古证据表明,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领悟阳光的治愈效果,将之融入各自的文化与医疗中。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日光浴可缓解身心疾病;“中东医圣”伊本·西纳认为,日光浴有助缓解肠胃胀气和严重哮喘,还能使大脑充满活力;我国传统医学也强调通过阳光调节身体机能,《黄帝内经》提到:“夏三月,无厌于日;冬三月,必待日光。”。

  然而,工业化进程改变了这一相处模式,城市高楼林立,居民长时间待在室内、户外运动不足、防晒过度,与阳光的“交流”严重不足,肥胖、炎症等问题逐渐增多。针对这一现状,除了多走出门晒晒太阳外,还需补足“阳光三件套”。

  ①阳光脂肪:欧米伽3脂肪酸

  英国伦敦大学生命与医学学院专家安德鲁·詹金森在《我们为什么吃(太多)》一书中写道,欧米伽3脂肪酸可被比喻为“阳光脂肪”。这是因为,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可以制造欧米伽3脂肪酸。具体来说,植物的叶绿体“捕捉”到阳光中的能量后,会将其转化为化学能量,生成更复杂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包括欧米伽3脂肪酸。

  欧米伽3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人体无法自行合成。虽然这类脂肪最初在植物体内,但可顺着食物链一层层传递至人。比如,鱼类摄入海藻等藻类后,欧米伽3脂肪酸便会在体内聚集,最终抵达人类餐桌;青草中的脂肪酸可通过牛肉、羊肉等形式,传至人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孙永安介绍,欧米伽3脂肪酸虽是一种脂肪,但它有特殊之处: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减少动脉硬化风险、抑制血栓形成,从而改善血液循环;还可促进婴幼儿大脑及视网膜发育、改善成年人记忆力、延缓老年痴呆症进程,对心理健康也有益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强调,吃够欧米伽3脂肪酸十分重要,但现代人饮食中,欧米伽6脂肪酸的摄入量却远超欧米伽3脂肪酸,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4:1的比例相差甚远,增加炎症、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风险。朱毅表示,一方面,我国居民食用油摄入量超标,且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葵花籽油等常用油富含欧米伽6脂肪酸;另一方面,现代畜牧业的饲养模式发生改变,以往是草饲,即以青草、绿叶为食物,这对牧场条件的要求很高,于是当下多改为更管饱、更长肉的谷饲。20世纪90年代就有研究指出,谷饲动物体内的欧米伽6脂肪酸含量较高、欧米伽3脂肪酸含量较低。

  朱毅表示,膳食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三文鱼、沙丁鱼和金枪鱼等深海鱼类;二是亚麻籽、奇亚籽、核桃以及相应植物油等。想要补足“阳光脂肪”,达成4:1的理想比值,不妨每周吃2~3次深海鱼类,代替红肉;平时多吃亚麻籽、奇亚籽等种子或核桃等坚果,每天10克即可,或使用相应的植物油,建议在25~30克的范围内;适量食用藻类,比如海藻、海带、紫菜,但甲状腺异常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②阳光钙剂: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可促进钙、磷的吸收,维持骨骼、肌肉和皮肤健康,但80%~90%需通过阳光的紫外线照射合成,因此也被称为“阳光维生素”。比如,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只有通过晒太阳才能转变为维生素D3。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的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72%,老年人群缺乏率更是达到80%以上,阳光“充值”严重不足。朱毅表示,健康人群可通过静脉血检测25-羟维生素D(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指标),判断自身是否充足,一般血液中浓度达到75纳摩尔/升被认为维生素D充足;50~75纳摩尔/升为不足,低于50纳摩尔/升为缺乏,低于25纳摩尔/升为严重缺乏。

  若想维持正常维生素D水平,首先要晒够太阳,平时不要过度防晒,尤其是已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建议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但不要过度暴晒。这是因为,人体通过晒太阳获得维生素D的量存在一定上限,接受适宜的阳光照射后,维生素D会在短时间内趋于饱和,继续晒反而可能促进其分解,增加皮肤受损甚至癌变风险。

  饮食同样不能忽略,维生素D的外源性食物获得量约占每日需求量的10%~20%。孙永安提醒,长时间在室内工作、年龄较大、肥胖、肝肾功能不全,存在消化吸收障碍(如胃肠疾病)的人群,以及孕期和哺乳期女性等,尤需注意这一类摄入,可多吃鸡蛋(蛋黄)、蘑菇、牛奶、动物内脏等,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补剂。

  ③阳光激素:血清素

  人体内有一种名为“血清素”的关键神经递质,作为大脑的“润滑剂”,它能让信号在各神经元间顺畅传递,保证情绪、情感状态趋于平稳、愉悦,堪称“快乐开关”;作为人体“散热剂”,它参与调控体温和血管扩张,有助热量散发。因其生成方式比较特殊,血清素也被称为“阳光激素”。

  孙永安表示,人体暴露在阳光下时,大脑便会得到增加血清素分泌的信号,让人产生愉悦感、放松感,而气候变化明显、昼夜温差大、阴雨绵绵等,则可扰乱其分泌。因此,在天气的影响下,血清素的代谢水平差异可间接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如果血清素分泌不足,可造成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失眠、冲动易怒等症状,“冬日抑郁”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因为日照时间短,血清素分泌减少引发的。

  孙永安说,日晒很有必要,但不是提高血清素水平的唯一方法,阳光不充足时可通过饮食、运动等进行调节。首先,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鸡肉、蛋、奶制品、三文鱼、豆腐、坚果和香蕉等食物,色氨酸是血清素前体,可加速血清素合成。其次,适当加大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如燕麦、红薯等谷薯类,可降低血液中其他氨基酸的浓度,让色氨酸更易进入大脑。最后,尝试快走、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保持充足睡眠,都可有效提升血清素水平。

  晒对太阳是关键

  两位专家表示,晒太阳虽好,方法不对反而伤身。

  选对时间。春、秋、冬季可适度晒太阳,但夏季需避免紫外线过强的中午时段,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或在影子长度为身高的2倍及以上时进行。正常人群每次晒太阳的时间需控制在10~20分钟;婴幼儿皮肤娇嫩,可缩短为5~10分钟;老年人合成效率降低,可适当延长,但总体不宜超过30分钟。如果在家中晒太阳,不要隔着玻璃,紫外线透过率会大幅降低。

  露出重点。晒太阳时,建议优先露出手臂、腿、背部等面积较大的皮肤区域,但面部、颈部等敏感部位需重点防护,比如佩戴太阳镜、防晒帽或涂上SPF在30以上的防晒霜。通常,肤色较浅者抗紫外线能力较低,应适当缩短日晒时长;肤色较深者,耐受性更好,但也要适度;紫外线过敏人群、光敏疾病患者、有皮肤癌家族史和正在服用光敏药物的人,更需要注意防晒,遵医嘱安排户外活动。
© 2008-2025 byb.cn
北京有什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