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 王丽华
《生命时报》 2025-03-04 第1876期 第8版
“百病多由痰作祟”,这句中医谚语流传甚广,无论胸闷气喘、肥胖、眩晕,还是一些慢性病,都可能与痰饮有关。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痰饮的概念十分模糊,往往简单地将其等同于平常所咳吐的痰液。
在中医理论中,痰饮是水液在体内运化失常后的产物,及其病理变化、临床症状。痰饮分有形和无形,有形的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痰浊和水饮,如咳咯而出的痰液、呕泄而出的水饮痰浊等;无形的痰饮是指由痰饮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如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苔腻、脉滑等,只见其症,不见其形。
《素问·经脉别论》中有这样一句话,“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深入阐述了痰饮的形成原因。正常情况下,肺能通调水道,脾可运化水湿,肾主水液排泄,维持人体的水液代谢平衡。但当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如风寒、暑湿等侵袭人体,或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内伤因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时,水液代谢就会出现紊乱,原本正常的水液便会停聚、凝结,形成痰饮。中医治疗痰饮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古籍中的很多经典药方都能取得良效。
痰浊上泛蒙蔽清窍,会影响脑的功能,导致头晕、目眩、精神不振、意识模糊,甚至癫痫、痴呆等。这种情况需熄风化痰,可在医生指导下辨证选用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等化痰药,以消除导致风动的痰浊之邪,代表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定痫丸等。
痰饮伏于肺中,外邪引动,肺气宣降失常,导致恶寒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甚至胀满不能平卧等。这种情况多以化痰止咳、宣肺平喘为法,可选用小青龙汤、三拗汤等治疗。针对患者不同体质,可辨证加减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之品。
痰饮停留在胃肠,损伤脾阳,脾胃运化无力,会出现腹部满胀痛、大便溏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这种情况应采用温阳化饮、健脾和胃之法,经典方剂有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等,能有效温化胃肠痰饮,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痰饮在下焦影响肾的纳气,导致呼吸表浅、动辄气喘、腰膝酸软、手脚冰凉、水肿、小便不利等。这种情况需温肾纳气,可服用肾气丸、都气丸合五苓散,以增强肾的纳气功能,改善呼吸状况,同时促进水液代谢,消除痰饮。
痰饮流注经络或结聚局部,阻滞气血津液运行,会导致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甚至形成瘰疠(音luǒ lì,指肌表的毒块组织)、痰核(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流注(脓疡)等。这种情况需以化痰通络、软坚散结为法进行治疗,可用指迷茯苓丸、小活络丹等消除痰邪,疏通经络,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在辨证论治的同时,痰饮人群还要注意生活调养。
1.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作用的食物,如薏米、山药、芡实、冬瓜、萝卜等。同时,避免食用过多肥甘厚味、生冷辛辣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2.适当运动锻炼。推荐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的活动方式,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水湿痰饮。
3.食疗按摩润肺。多吃梨、蜂蜜等有润肺化痰功效的食物,配合按摩丰隆(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足三里(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处)等穴位,以促进津液代谢,减少痰饮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