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小倩
《生命时报》 2025-01-10 第1864期 第15版
作者认为,自律的背后是自爱。不自律表面看起来是天性懒惰,但本质是自我价值感低,对未来没有希望。只有珍惜自我的人,才会珍视时间、精力。好的自律,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好。它以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珍视为基础,因此这类人是主动选择了进步而不是堕落,积极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愿意为了个人成长和幸福付出努力;且由于充满了自信和价值感,他们遇到困难会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逃避或拖延。这种自律会让人各方面状态越来越好,生活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而不自爱的人价值感低,对未来失去希望,要么不能自律,要么难以形成健康自律。他们可能会通过“不得不”的过度自律来寻求自我肯定,这种行为往往带有自虐成分。他们一般会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不断鞭策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身心健康来追求所谓的“进步”“成功”。这种自虐式自律,其实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逃避。他们试图通过成就来抵抗外在的压力、期望或恐惧,同时弥补内心的空虚和不足,但结果常常适得其反,导致更严重的焦虑、迷茫、疼痛、失去热情和创造力等问题,让人生进入恶性循环。
自律需要付出努力,但绝不是强迫,自尊自爱的感觉,才是自律的基础。承认自我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好自己,是走向自律的关键。培养健康的自律,建议你这么做:
以温柔邀请的姿态开始自律。很多人为了自律,是用自我恐吓、侮辱的方式进行自我激励的,“这周只运动了两次,再不锻炼就会肥得像头猪”“期中成绩还是个中等偏下,丢人不丢人”……这些话固然能鞭策自己,但会让人感到自卑、羞耻,最后可能导致自暴自弃。我们可以换一种温柔、积极、邀请的方式来树立自律目标,比如“要是想再苗条一点儿,那就要一周运动三次才够哦”“离作家梦越来越近了,继续努力坚持每天写作吧”。
和自己比,小步前进即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进步程度也不一样,不能因为比别人差就否定自己自律的效果。请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收获,并给自己设置小步前进的目标。比如“我这个星期运动了两次,比之前强多了!看得出来我有努力减肥的愿望和毅力,这周争取再做一次”“这次考试比上次进步了5名,说明我的学习态度很好,看看能不能继续加油”。
平衡自律和自我照顾。很多人的自控是拼命三郎式的,一股脑地树立很多大而虚的目标,搞得顾此失彼。比如强迫自己努力学习时,就只泡图书馆,社交、运动甚至睡眠一律放弃;运动不足时,就一口气跳绳上千次让自己喘不过气,或在健身房锻炼到肌肉拉伤……这些忽略了自爱、自我照顾的自律,会让我们过于疲惫、失去生活的平衡,最终不得不放弃。因此,自律一定要考虑到自身的能力,避免过犹不及,还要兼顾工作、生活、休息、健康、人际等的平衡,这样的自律才可持续。
通过接纳挫折来接纳自我。自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会半途而废。不自爱的自律者,会因为对自己有完美主义的要求,或对自己看法很悲观消极,而觉得“自己果然不行”。但自爱的自律者,能够面对、接纳一时的挫折,明白所有努力都会遇到挑战,自信心并不因此受到打击,能迅速平静下来,面对遇到的困难、反复或退步。他们接纳“还不够好”的自己,但不会放弃,而是鼓励自己“没事儿,停摆了接上就好”“休息几天正好恢复体力,之后可以继续锻炼”。只要关爱自己,怀揣一份美好,慢慢接近理想自我,不必鞭策、逼迫自己,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自律、健康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