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中风分五型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冬春季节发病风险最高。中医理论对该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将中风分为多种类型,采取不同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旨在恢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主讲人: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 孙丙亚

《生命时报》 2025-01-03 第1862期 第20版


  中风在中医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风包括感受外邪后引起的各种疾病,如感冒、肢体动摇震颤、麻痹、单纯性面瘫等。而狭义的中风,通常指的是脑中风,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未昏倒但出现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

  关于中风的发生原因,中医自古就有多种论述。宋代以前,大多认为中风是感受外来的风邪所致,宋代以后则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受风火痰瘀气等病理因素的影响,身体出现经络闭阻、气血不通,从而引发中风。中医还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体质,以及长期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都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

  中医根据中风的症状和病因,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风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该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半身不遂、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咽苦、心烦易怒等。治疗方法以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为主。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以助平息内风、清降肝火。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该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滑等。治疗方法以祛风化痰、通络活血为主。常用方剂为涤痰汤,旨在化痰开窍、活血化瘀。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该型患者多表现为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等,应以清热化痰、通腑泄热为主要治疗方法。常用方剂为星蒌承气汤,以帮助患者清热通便、化痰息风。

  气虚血瘀型。该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气短、乏力、自汗、心悸、便溏、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等。常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阴虚风动型。如果出现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等症状,大多是阴虚风动型。针对这类患者,常用方剂为大定风珠,以滋阴熄风、调和阴阳。

  此外,中医还常用一些中成药和静脉注射剂。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重视非药物治疗,如针灸和推拿等。针灸治疗需要根据中风的不同分期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通过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推拿治疗则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以增强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等。

  可见,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应证。然而,中医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于急性期的中风患者,中医治疗的效果可能不如西医治疗显著。在急性期,西医的抗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可能更为有效。因此,在实际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中风的疗效还受到患者体质、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咨询专业中医师,遵医嘱科学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中风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药物治疗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和中成药,旨在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气血状况,从而恢复患者的身体健康。非药物治疗,如针灸和推拿等,则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过,在治疗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发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 2008-2025 byb.cn
北京有什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