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敏婷
《生命时报》 2024-11-26 第1851期 第15版
任务不明确。就拿写报告举例,你要先问自己,具体要写怎样的报告。比如总共要写多少字,一共有多少段,每段的字数和主题是什么,为充实每部分的内容,你需要先收集什么材料……当你把实现目标的关键步骤、框架都找出来后,就有了行动的指南。拆解任务不仅易于执行和管理,还能减少畏难情绪,因为你会发现每一个步骤都没有那么困难。每完成一步,都是向目标迈进,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正向激励。
时间没概念。对于不是外部强迫要完成的事,很多人有得过且过的心态。比如锻炼,安排好了每天半小时,可想着反正昨天没练,今天也算了吧;或想起来的时候运动一下,想不起来就不练了。这都是时间安排不精确导致的。做事情就要花时间,在哪段时间做、花多长时间做,这些都要明确,以增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把控,确认自己能完成,才会有行动力。对于每天都要做的事,可以把时间固定下来,比如每晚7点到7点半锻炼;对于比较复杂的大项目,就要制定细致的时间表,从结果倒推,如一个月读完300页的书,那每天就要读10页,每天大约花半小时能完成,这样既能增强紧迫感,又能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过程不确定。上面目标、时间都定好了,但还是不愿动,可能与你没有形成行为习惯,对过程感到未知、模糊有关。要是一件事情你重复了多次,就会很好启动。因此,在初始阶段,为增加过程的精确性,不妨建立个人的“标准作业流程”,即进一步细化步骤,明确每个动作是什么。比如你打算每天背20个单词,就可以规定:第一步,解锁手机;第二步,打开背单词软件;第三步,朗读、记忆第一个单词……只要能启动,大概率你会坚持背完。
结果没把握。如果目标过于遥远或缺乏紧迫性,我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完,也会导致拖延。美国斯克兰顿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92%的人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完成年度目标,因为时间跨度太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外和分心,因此容易失去动力和信心。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在做好短期、可执行计划的同时,我们要进行阶段性检查、反馈和调整。比如每个月要验证自己的成果,顺利完成的话,就给予自己奖励;如果没有达成,就排查原因,以此调整后续的安排,总之要随时让自己确定:这个目标可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