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b.cn XJ】上一篇,所谓“诊要经终论”,“诊要”说的是在诊病过程中的要点;“终论”,则是指最终的结论。换言之,医生要掌握的诊病要点,到此终止了,有点和我们的一本古书《古文观止》的命名差不多,就是学习古文,看到此为止了,由此可见此篇文章的重要性。而本篇,则重点讲中医诊病的方法-脉诊。由于内容比较多,分成上下两部分。上篇,重点讲的脉诊的技术,包括寸关尺各代表什么,五脏状况如何在人的面色上体现,以及四季时的脉象是如何的?下篇,如何判断出中医和西医?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搭脉。
徐说内经素问17脉要精微论①之寸关尺
病人将手腕伸出置于案上,医者伸出右手,将食、中、无名三指,先后搭于病人的左右手的手腕外侧,感觉这三个手指头下病人桡动脉跳动的快慢和强弱,以此来判定病人五脏状况。
中医切脉术
有看官问了,这搭脉看病,准吗?我个人认为,它只能作参考。因为无论医书上如何形容脉象,是浮,是洪,是钩,是沉,是滑,是弦......,每一位医者的感觉都是不同的,因而它无法清晰而准确地被表达和传承下来,这就导致了为什么西医抨击中医为“玄学”的缘故。因为,医者的水平和经验对脉诊的准确性差别很大,如果有1000人要同时诊病,你即使是再牛B的中医,也应对不过来。但是,西医则可以通过各种仪器来应对,所以二者各有优劣。随着AI加持的中医脉诊仪的迭代,相信脉诊仪最终会替代人工切脉。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