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b.cn 】(来源:生命时报)一岁前脂肪细胞增多 青春期容易暴饮暴食 几个阶段孩子易发胖
《生命时报》 2024-11-26 第1851期 第10版
对于孩子来说,超重肥胖不仅影响颜值和心理健康,还会带来性早熟风险,为以后的健康埋下隐患。一般来说,孩子在以下四个时期最容易发胖,建议各位家长帮其做好预防。
胎儿期。怀孕以后,很多孕妇开始了“进补”模式。如果孕妇营养过剩,会导致胎儿体内脂肪细胞数量及体积增加,容易出现“巨大儿”。建议女性孕前调整体重至正常范围,保证孕期体重适宜增长。正常体重是指体重指数(BMI)为18.5~23.9千克/米2。低体重女性每天可加餐1~2次,增加牛奶100~200毫升,坚果10~20克;超重肥胖女性要减少高能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选择膳食纤维、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比如鱼虾、杂粮、果蔬等。平均而言,孕期总增重约12千克较为适宜,其中孕早期增重不超过2千克,孕中、晚期每周增重约350克。 健康的孕妇每天应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游泳、孕妇瑜伽、跳舞等。但需注意,运动后的心率应为最大心率(220减去年龄)的50%~70%,主观感觉稍疲劳,大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为宜。
婴儿期(0~1岁)。婴儿期是脂肪细胞增殖的关键期,此时脂肪细胞不仅体积会增大,数量也会增加。增多的脂肪细胞将保留终生,日后一旦体内热量积存过多,这些脂肪细胞就会很快增大,进而导致肥胖。婴儿出生后,尽量母乳喂养,有助降低其超重肥胖风险。有研究发现,体重增长过快的胎儿,脐带血中瘦素、脂联素等控制体重的激素浓度会升高,可以调节体重,避免胎儿增长过快。当婴儿出生后,这种保护机制会延续,通过母乳来发挥作用,此时母乳中控制体重的激素成分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婴儿体重增长过快。满6月龄起,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可以添加辅食,尽量不加盐、糖及各种调味品,保持食物的天然味道。淡口味食物有利于提高婴儿对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减少偏食挑食的风险。
学龄前期(3~6岁)。从人类生物学角度来说,学龄前处于“脂肪重聚”阶段。孩子出生时,脂肪比例比较高,然后逐渐下降,六七岁再回弹。“脂肪重聚”的年龄越早,以后越容易发生肥胖。与婴儿期相比,学龄前的孩子身高、体重增长的速度会有所下降,这本来符合自然生长规律。但不少家长觉得,出生时胖嘟嘟的孩子变瘦了,是缺乏营养了,然后使劲让孩子多吃,从而导致肥胖。更值得警惕的是,学龄前肥胖以后较难纠正。研究也发现,如果一个人3~6岁时体重增长过快,青春期及成年肥胖的几率将大幅增加。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食物种类达到12种以上,每周达到25种以上。其中每天谷类、薯类及杂豆类大于等于3种,蔬菜、水果大于等于4种,鱼、蛋及肉类大于等于3种,奶、大豆及坚果2种,食物多样化有助控制热量摄入。在此基础上,少吃高盐、高糖、高脂及可能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如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糖果甜点等;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闲暇时间,家长应尽量多陪孩子做些低强度的户外有氧运动,比如慢跑、爬山、打羽毛球等。
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人生第二个生长高峰,由于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影响,孩子食欲增加,身体快速增长,如果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快餐甜食等,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多。此阶段,孩子学业压力大,静坐时间长,运动少,情绪波动也大,很容易暴饮暴食,导致热量摄入远远超过消耗,进而出现肥胖。青春期的孩子应吃好早餐,不喝含糖饮料,不暴饮暴食;多户外活动,每天保持6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每年监测体格发育,保持体重适宜增长,青春期男孩体重增长约5千克/年,女孩增重约4千克/年;确保睡眠充足(8~9小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