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讲师 刘文娟
《生命时报》 2024-11-01 第1844期 第10版
学龄前儿童出口伤人,往往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这些话的真正含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处于语言爆发期,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生活中遇到的新词,并积极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太明白这些词用得是否合适,也不太明白,同样的词用在不同的语境,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当偶然说出伤人的话,他们发现,家长会出现很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会觉得自己掌握了一样“武器”,有事没事就会说一下,以显示自己的力量。 对于幼儿口不择言,家长不要过于紧张,也不必发脾气,因为家长反应越大,孩子越是得意,反而会强化这种语言习惯。家长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用平静的语气,认真郑重地告诉孩子这些话是不礼貌的。身教的作用永远大于言传,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经常恶语相向,孩子就会模仿。
孩子上小学以后,在学校和集体生活中,会更好地理解和遵守人际交往的准则。如果孩子总是恶语伤人,不分对象,可能是因为个性原因,如攻击性强或情绪管理能力弱,在遇到刺激性事件时条件反射性地做出反击;也可能是因为无法辨别攻击信号,例如将普通的玩笑视为侮辱,从而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对待这样的孩子,家长需要进行合理引导,要多陪伴,倾听孩子的苦恼,可以采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慢慢揣摩人际交往中的“分寸感”。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社交技能。如果孩子在学校一切正常,仅仅对家人说出伤人的话。那家长要反思一下,是否对孩子总是没有原则的纵容和退让,在孩子心里没有树立起家长的权威,这种情况在祖父母中很常见。平时父母批评教育时,祖父母总是去袒护孩子,结果遭到孩子恶语伤害的往往也是祖父母。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学业和人际压力骤升,身体和大脑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情绪不稳定,言语和行为更容易冲动。在这个时期,父母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孩子很可能会说出冒犯的话,得允许孩子不那么“乖巧”。换个角度想,这正是孩子开始成为独立的人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避免使用攻击性或贬低性的语言。家长尽量少唠叨,不要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较。学会与孩子进行朋友般地沟通,帮助他们处理内心的负面情绪,减少言语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