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黄帝问焉: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点评】此段均为天文纪法部分,有些算法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①黄帝问焉: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六六之节:制也。上古以干支纪年,干支相循满周天六十日为一甲子周日,即为一节。六六之数,则合一年之数也。(下面有详解);一岁:一年;九九制会:(下面有详解);不知其所谓也?:不知这种所说的(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什么意思
②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昭:光明之意;乎,语气词;哉,同乎一样,都是语气词;问,提问;遂,就。
③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正:当动词,较正、规范之意;天之度,天体运行之规律;气之数,气候变化的规律;
⑤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制:当动词,控制、规范之意;
⑥所以纪化生之用也;纪:动词,记载;化生,指万物的生化;
⑦行有分纪,周有道理;分纪,分,分区;纪,纪律、秩序;周,周期,环周;道理,道路,规律;
⑧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太阳运行的轨迹为黄道,基本上每年周28宿;月亮的轨迹则相应地称为白道,由于黄白夹角很“小”,所以基本上可以看做日月在28宿的范围内运行。那么这时有一个速度比的问题,经过我国古人的观察,太阳在天幕上移动一度时(“大致”是一日),月亮移动了十三度多。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日月“绝对”运行周期比值的问题了,而根据现代天文学的观测并计算出来的数值也差不多,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一下相关的资料。中国古代数学的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从上到下对于历算的重视,其基础则来源于对天文的观察,所以至今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农历是最客观、最具科学价值的历法;有奇焉:有余。
⑨积气余而盈闰矣:积气,累积,气,指日子,下同;余,多余,多出来的部分;盈润,盈,多余之日;润,设置闰月。
⑩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圭表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圭表
日晷
日晷(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圭表这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表,是直立的竿子(天安门、北大都有个特殊的表,叫华表);圭,是平卧而标有刻度并与表相连的部分,二者垂直,便组成了简单而实用的天文仪器。表立在圭的南端,才会有日影投到圭上面,所以说“立端于始”。表的上端有一景符向外弯曲,景符中间有一圆孔。正中午时,太阳的影子经过圆孔射到圭面上。观察日影的长短周期变化,就可以测知太阳的行程,校正时令节气。
一年中,日影最长的那一天,说明太阳离我们最远,那天就是冬至节;日影最短的那一天,便是夏至。在冬至、夏至两边中间的日子,就应该是春分和秋分,这两天的日影长度是相等的。这样,根据圭表上日影长度的测量与推算,就是确定24节气最简便而且可靠的方法。
【整段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就请让我讲讲吧。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分区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