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身体七个“生阳点”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按百会通经络 揉神门补心气 用好身体七个“生阳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医师 国 生 □主治医师 季 伟

  《生命时报》 2023-02-28 第1683期 第8版


byb.cn


  中医认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阳气乃人身立命之本。传统医学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是养阳的好时机。我们要利用好身体自带的“生阳点”。

  百会养“头阳”

  百会位于头顶(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阳气在此“汇聚”,按摩此穴可疏通经络、升阳举陷、醒脑开窍。人体头阳虚时,表现为头重、头痛、眩晕、精神不振,这时,用中指或食指点按百会穴,由轻渐重按住2~3秒,然后松开,持续做5分钟。或用手指轻轻叩击百会穴30次。


  中府养“肺阳”

  “中”指中焦,“府”是聚集的意思。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此穴为中气所聚,又为肺之募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穴位),藏气结聚之处。肺、 脾、胃合气于此穴,所以名为中府(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垂直向下一肋骨即是)。因而也可以理解中府生“肺气”,可肃降肺气、止咳平喘、健脾补气。肺阳不足常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此时,用食指或中指点按中府穴,以有微热感和酸痛感为佳,每次点按5分钟。


  神门养“心阳”

  中医认为,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有补益心气、安定心神的作用。心阳不足常表现为心悸、咳喘胸闷、形寒肢冷、失眠多梦、下肢水肿等,出现以上症状时,用一侧拇指掐另一侧的神门穴,每次3~5分钟。此手法最适合在晚间睡前操作。


  中脘养“胃阳”

  中脘(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可补充胃中阳气、和胃健脾。胃阳不足表现为胃脘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伴有泛吐清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口淡不渴等症状。四指并拢,用指腹以顺时针方向点揉中脘穴,每次5分钟,每天2次,要在饭后1个小时后点揉。


  足三里养“脾阳”

  脾与胃共同完成水谷受纳、腐熟、消化吸收与输布,在中医看来,足三里穴(小腿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处)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脾阳不足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唇淡、食少、不消化、腹泻、四肢不温、倦怠等。用两手的拇指同时按压两腿的足三里穴,由轻渐重按住2~3秒,然后松开,重复做5分钟。


  涌泉养“肾阳”

  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涌泉(脚底心,第二、三脚趾趾缝纹头端与脚底连线前1/3的凹陷处)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可以补肾温阳。肾阳亏虚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伴有五更泻、浮肿、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可用一侧大拇指点按另一侧涌泉穴,每次3分钟。


  至阳养“背阳”

  人的背部阳气不足时,常有背部怕风、僵硬酸痛等症状。此时,可按揉至阳穴(背部中央,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由于较难触及此穴,可用艾条灸替代,每次5分钟即可。

© 2008-2024 byb.cn
北京有什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