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 张 莉 张卓雅
《生命时报》 2025-11-04 第1941期 第20版耵聍,即“耳屎”,由外耳道内的耵聍腺分泌产生,具有多重生理作用。刚分泌时,耵聍含有适量油脂与水分,能润滑保湿,防止耳道皮肤干裂。其黏稠的质地可形成物理屏障,吸附灰尘、阻挡小飞虫或水滴进入耳道,保护鼓膜免受刺激。耵聍中还含有溶菌酶等抗菌成分,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从类型上看,耵聍可分为干性和油性两种。干性耵聍呈浅黄色或灰白色,质地干燥、易碎;油性耵聍则呈金黄或棕褐色,质地黏腻。研究发现,“油耳”人群携带显性基因,分泌油性耵聍,在欧美及非洲人群中油耳更常见;“干耳”人群携带隐性基因,表现为干性耵聍,东亚黄种人(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中居多。
耳朵“油不油”是由基因决定的,与生理健康、个人卫生习惯问题都无关,更不必过分清洁。油耳只是质地不同、“耳道润滑油”供应比较充足,但和干耳屎一样都能粘住灰尘、挡住细菌、保护鼓膜。正常情况下,耳朵拥有良好的自洁力,咀嚼、说话、打哈欠等动作会通过耳道皮肤产生轻微振动,帮助多余的耵聍排出。因此,对于油耳人群而言,频繁掏耳朵容易刺激腺体反弹性分泌耵聍,使耳屎更油更黏,甚至造成外耳道损伤或感染。
日常维护耳部卫生,注意保持干爽即可,洗澡或游泳后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轻轻擦拭外耳,也可将吹风机调至冷风低档,在安全距离轻吹,以防潮湿导致感染。避免用棉签深入耳道掏挖,否则可能将耵聍向内推入、带入细菌和真菌,引发外耳道炎。
如果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疼痛、流脓、发臭或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由专业医生使用显微镜下吸引或冲洗等安全方法清除耵聍,或对症治疗感染问题。


油耳不是病清理需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