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张 童□杨 宇 □主任医师 吴巍巍
《生命时报》 2025-09-16 第1930期 第17版
行走时胸闷气短。走路时,心脏需泵出更多血液来满足肌肉的耗氧、耗能需求。如果给心脏自身供血的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狭窄,心脏就会缺血,从而引发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提示“缺乏锻炼”,还可能暗示存在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问题。
间歇性跛行。这是血管外科最经典症状,表现为走一段路后(如几百米),一侧或双侧小腿、大腿或臀部出现酸胀、疼痛、乏力甚至痉挛感,停下休息几分钟后得以缓解,但再次行走同样的距离,症状又会出现。走路时,肌肉耗氧、耗能增加,若血管狭窄无法输送足够的富氧富能血液,致使代谢废物(如乳酸)堆积,就会引发疼痛;休息后,由于机体耗氧、耗能下降,疼痛便得到缓解。
肢体麻木、发凉。血液不仅输送氧气,还负责带来温暖。当动脉血流严重减少时,肢体的最远端(如脚部)就会感觉冰凉,即使穿很厚的袜子也无济于事。同时,神经组织也会因缺血而功能异常,导致麻木、感觉减退、运动吃力。
行走不稳、步履蹒跚。出现这类症状,除了要关注是否为腿脚本身的问题,还应警惕大脑指挥系统故障。当供应大脑的颈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狭窄,可能导致大脑暂时性缺血,影响负责运动和平衡的脑区,从而出现走路歪斜、步态不稳、如喝醉一般,这是脑卒中的重要信号。
步行距离越来越短。如果从前走一公里没问题,现在走两三百米就得停下,说明下肢动脉堵塞程度正在加重。需注意,该表现是血管狭窄进展的“红色警报”,一旦出现应尽快就医。
生活中,保护血管可以从点滴做起。
第一,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果和粗粮,少吃油腻、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戒烟限酒。
第二,坚持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保持血管弹性和通畅。
第三,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推手,有相关慢病患者应遵医嘱服药,并定期监测相关数值。
第四,50岁以上、有“三高”、吸烟、有相关家族史人群要定期进行血管筛查,如下肢血管超声、踝肱指数(ABI)测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