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不包容是肿瘤帮凶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随着医学的发展,许多临床医生希望用“一剑封喉”的方式,借助某个靶点来解决所有癌症问题,且有时的确在短期内有效。但如果患癌的“土壤”不改善,又不规避不良生活习惯,患者难免陷入“春风吹又生”的境地,出现病情反复、肿瘤转移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何裕民

  《生命时报》 2024-05-21 第1801期 第22版


  2007年,常州的朱女士(化名)因左侧胸部时感刺痛,医生检查发现乳腺有肿块,且不能活动,让她马上住院。等各项检查做下来,医生说:“这是恶性肿瘤,不仅要开刀,还要切除乳房。”

  对朱女士而言,这无疑是晴天霹雳。在她心中,癌症就是不治之症。最终她接受了手术。在住院的这段时间,朱女士反复回忆过去的五六年时光,回想起和公婆的争吵、和兄弟姐妹的争执、对老公的怨恨、对孩子的不甘,以及对生活里的一切看不顺眼……这些和她患癌究竟有没有关系?

  手术之后,医生告诉朱女士:“两个指标阴性,一个指标阳性,后续要化疗加靶向药。”当时那种靶向药还没有入医保,价格高昂,并不是朱女士所能承受的价格。再三考虑,她还是选择做了化疗和靶向治疗。第一个疗程刚结束,靶向药的副反应就来了——呕吐严重,吃东西吐东西,喝水吐水;小腹剧烈疼痛,医生给她用了各种止痛针,都没用;白细胞降到了700多(正常值为4000~1万),打了30多针升白针,还是没用;食欲差,多天没吃东西……朱女士一度想要放弃,后来找到了笔者,觉得“实在不行了,找中医试试吧”。

  “你虽然是两阴一阳,但也是小癌,不算大病,中医调理调理就好了,不要有压力,心情好才是第一良药。”这是初次看诊时我对她说的话。

  笔者分析认为,朱女士的发病和人们很早以前就提出的两个癌症理论有关,即“土壤说”和“二次打击说”。

  所谓“土壤说”,是指某些基因就像适宜癌生长的“土壤”。朱女士的兄弟姐妹都有患癌史,她得癌确实与基因有关。但土壤只是适宜生长的条件,不是说有了某基因,就一定会发生病变;改变生活方式、进行合理治疗等,都有“改善土壤”之功。

  “二次打击说”,指的是有了适宜土壤,再经历二次甚至多次“打击”,即可触发癌变。朱女士就比较典型。她容易有挫败感,常生气、大怒,因各种琐事诱发强烈情绪反应等,都是典型的“二次打击”。这样经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终于积累成病。

  后来,笔者每次去常州巡诊,朱女士都会来就诊,从3个月一次复查,到半年一次,最后一年一次,病情一直稳定。2012年夏天,她突然摸到左胸壁上有个2厘米的硬块,检查也不能确诊是什么东西,便想着是不是转移了。我给她开了汤药以及一些外敷药。2个月后肿块就消失了。2023年1月,朱女士又做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检查,所有的指标及影像学检查都很好。这无疑表明,朱女士康复已逾10年了。

  笔者一直认为,癌不是一种病,只是一个概称,一类病症的笼统称谓。我们强调的是改善“土壤”、规避多次打击,这是共性对策,也是中医学纠偏以及生活方式改善的意义所在。
© 2008-2024 byb.cn
北京有什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