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如何养出骨正筋柔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和残疾率逐年上升,退行性骨关节病在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80岁以上人群高达90%,约1.4亿人口罹患退行性骨关节病。退行性骨关节病是导致活动功能障碍及致残的主要病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老年人该如何养骨?本期,《生命时报》特邀湖南省名中医、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卢敏教授详细解答。


  受访专家: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教授 卢 敏

  本报特约记者 陈 双
  《生命时报》 2022-06-10 第1613期 第9版

  慢性筋骨疾病,中医称为“痹证”“骨痹”“痿证”等。临床上有虚、有瘀、有毒可辨,亦有三者杂合出现,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屈伸活动受限、怕冷、口干、舌淡苔白等本虚表现;也可见局部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久行后疼痛加重,活动后疼减等瘀血痹阻表现;还可见局部红肿热痛、肿胀,舌质红苔黄等热毒的表现;此外,还有阴雨天加重,关节不可屈伸、行走不利、下肢沉重、形寒肢冷、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等表现。故临床诊治时,需辨别“虚”“瘀”“毒”的病因及相互关系。卢敏表示,筋骨健康重在“养”。养即“治疗”和“预防”;通过“调结构,祛风湿,通经络,补气血,理脏腑”的治疗方法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预防疾病复发。具体做法如下:

  益气养血扶正气。正气充足,一是能驱邪外出,二是能避免外邪侵袭。慢性筋骨疾病,病程较长,容易耗伤气血,血不养筋。对于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者,卢敏喜用黄芪、白参、当归、白芍、川芎等药物。

  调补肝肾强筋骨。慢性筋骨疾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易肝肾亏虚。古人云,年过五十,阴气自半,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则筋骨失柔、肝肾不足是发病内在的首要原因。对于辨证为肝肾不足者,治疗上应调补肝肾。卢敏喜用槲寄生、牛膝、杜仲、续断等,处方时选取两三味。通过补益肝肾、调节筋骨从而恢复关节内外应力平衡,通过矫正“伤筋”来“正骨”,最终达到“骨正筋柔”。

  散寒除湿祛外邪。痹证,气血肝肾不足为其内因,风寒湿三邪杂合为外因,乘虚侵袭机体,阻滞筋脉,发为痹证。对于辨证为风寒湿痹者,治疗上应散寒除湿、祛邪通络。祛风除湿药中,卢敏喜用独活、防风、秦艽、木瓜、乌梅等。

  搜风祛痰理顽疾。“痹证日久,湿聚成痰,留滞关节,阻滞经络,流痰不除,经络难通,”卢敏表示。凡痹证损伤关节日久,使其结构紊乱,而致关节变形者,一般祛风除湿之药力不能及,必须使用虫类药物透骨搜风、通络止痛;必须使用咸寒之药软坚化痰、散结消肿。对于痹证日久的患者,易形成风痰阻络,可用虫类药及祛痰药,如地龙、全蝎、蜈蚣、牡蛎、僵蚕等。

  活血化瘀止痹痛。瘀的形成,来源颇多:一者气虚,气失固摄,离经之血便是瘀;二者外邪侵袭,阻滞经脉是瘀;三者内生水湿,久聚成痰亦是瘀。瘀血不去,血不归经,脏腑失调,痰瘀内生,加之外邪侵袭,常阻滞经络,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对辨证为瘀血阻滞者,卢敏喜用桃仁、红花、醋乳香、醋没药等药物。

  内外兼治功效宏。筋伤骨病,位置不一,病情深浅、轻重不同,单用中药内服往往独木难支,运用散剂、膏剂、酒剂、中药理疗包等多种中药外用方法。寒者热之,热者凉之,方有较好疗效。

  中医有言,“三分治,七分养”。慢性筋骨疾病患者丰富饮食,养足气血,强健体质,通过适宜运动而发热出汗,可以将体内瘀毒及寒湿排出体外。卢敏给出了以下生活建议。

  均衡营养,控制体重。老年退行性病变患者两极分化明显,有的消化功能差,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问题,患者饮食应保持多样性,少食多餐。食用低脂高钙食品,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果,促使大便通畅。过重的体重会加速软骨磨损,使关节软骨面上的压力传导不均匀。对于体重超标的人,减重可以预防脊柱和关节的退行性病变。

  运动有度,避免劳累。适当运动,特别是关节的运动,可增加关节腔内的压力,有利于关节液向软骨渗透,从而减轻或预防关节软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变。行动不便患者可采取关节增氧训练,具体方法是:坐位,双腿伸直不动,将大腿肌肉绷紧5~10秒钟,放松3秒钟,每次反复做4~6分钟。仰卧双腿交替抬高,高度达到另一只脚的脚尖即可,可以感到大腿肌肉收缩、绷紧,每抬起放下的时间控制在5~10秒钟,放松3秒钟,每次做4~6分钟。

  防寒保暖,远离寒湿。天气严寒的季节,要给关节保暖,防止风寒入侵。应保护病变肢体,视病情适当对患处进行热熨,可配合温针灸、推拿等进行治疗。同时,改善阴冷潮湿等不良工作、生活环境,避免外邪入侵。一旦受寒、冒雨等应及时治疗,可服用姜汤、午时茶(中成药)等。
© 2008-2024 byb.cn
北京有什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