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也许你我都会面对

  【byb.cn XJ】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走向终点的时候,尤其是那些患了绝症,在医疗手段穷尽时,作为患者的家属,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byb.cn

  91岁老母半年多前在家摔伤,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原本以为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骨折,依靠老母良好的身体底子,再加上我们的细心照料,我有信心让其尽快康复。


  但事情并非像我想像的那么简单,这突然摔倒的背后,原来隐藏着重大的病情-胃癌,且已经骨转移。


  在《最好的告别是陪你到终点(上)》中,我对老母的病情有了详细的记录,并且在《最好的告别是陪你到终点(下)》中,对病情有一个详尽的分析,在此就不再赘述。


一、癌症晚期的病人真的需要营养液吗?


  绝大部分的癌症,发展到最后都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可老母除了呕吐-吐血以外,再无其他严重的不适。为此我请教了专家,一种说法是岁数大了,疼痛的神经麻痹了;另一种说法,是癌症没有转移到肝上。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对疾病的折磨,至少病人自己还是可以忍受的,只是对于家属来说,看到病人日渐消瘦,吃不下东西,不断的吐血,却无能为力时,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应该为病人做点什么,以便让其生命能够延续,而这个时间段,就到了临终关怀期。但事实上,有一些事情,我们不做也许对病人更好,就比如输营养液这件事!


  在别有病网(byb-cn1963)微信公众号后台,就有一位网友在《最好的告别是陪你到终点(上)》一文后面留言:


byb.cn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写此文的想法。

  那么,到了临终关怀期,我们是否要给病人输营养液,还真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就老母的情况来看,输营养液,她身体已经无法承受了,最好的情况是,除了延缓死亡的时间,没有任何的意义,更何况老母病重之前有指示,就是坚决不送医院不看医生,这也就从根本上打消了我们给她输营养液的想法。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小视频。这是央视《健康之路》在2017年11月11-13日播出的题为《透过故事看生死》三集节目中的一个片断:



byb.cn

癌症晚期病人输营养液加速死亡


  看过这个案例,我们会有怎样的思考呢?正如节目中所说,当医生变成病人家属时,也常常会失去理智。病人身体已经到了多脏器衰竭的地步,大量的营养液进入到静脉中,它是需要调动全身的气血去消化吸收的,这无疑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才会出现身体浮肿,其实这就是心衰的表现了。之所以肿,是因为心脏这个泵已经无法带动全身的体液运行了,才会导致体液潴留的情况。


二、什么是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换句话说,临终关怀,就是一种让病人有尊严地离世的一种人文关怀。

  适用对象:身患绝症或者高龄老人及其家属。

  施行成员:包括了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

  施行目的:最大限度满足病人身心舒适度,而非是一味的延长生命。

  注:如果家属能够顺应病人的意愿(顺其自然),那他们就不会成为被临终关怀的适用对象,反而加入到了临终关怀施行成员中。


  据卫生部资料:一个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于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意即临终救护占据我国医疗支出的最大份额。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的病人或者家属不愿意放弃,导致过度医疗,以至于最后人财两空的局面。


  临终关怀是现代西方社会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反思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医生为主导的治疗模式,将患者的意愿放到第一位

  临终关怀挑战了两大习惯认知:第一是西医理念:以延续生命为最高目标而忽略生命质量;第二是传统孝道:将放弃创伤性治疗等同于放弃亲人生命。


  临终关怀回归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属性,强调生命是身心统一的整体,患者的精神层面受到重视,扭转了现代医学以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生命认知,将临终者从无望的机械性救治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


  临终关怀在实践中呈现出高度的立体化和社会化,集中体现着社会人文关怀,自1967年诞生于英国,很快就遍及全球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福了无数的患者和家庭。但在中国,却知之甚少。


三、中国严重缺少临终关怀


  尽管临终关怀出现了很长时间了,但在以孝道为主的中国,却有相当多数的人不了解临终关怀。尤其是病人的家属,一味地以不考虑自身财力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命,而这种做法,很可能违背了患者本人的意愿。也正因为如此,一打开朋友圈,给病患的捐助活动天天都能见到,在感叹生命无常的同时,也不胜其扰,因为很多的病案,根本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了的,捐了钱,也白捐。包括前些日子北大那个患渐冻人症的女博士。


  下给给大家看一个小案例,据2018年1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


  家住湖南省邵东县的王秀林去年底因结肠癌去世。她从确诊为中晚期结肠癌到去世仅1年多时间。

  在确诊结肠癌前1年,王秀林先后在镇卫生院、县医院、市医院住院治疗,一直没有查出确切的病症,身体却越来越差。儿子曾俊把她接到成都某大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为结肠癌,此间的检查、治疗等费用就花了好几万元。

  确诊后不久,王秀林便在医院接受了癌变组织切除手术,手术费用近6万元。这次手术比较成功,她的病情得到初步控制。王秀林的女儿考虑到大医院住院费用高,弟弟上班忙,将她接到湖南邵阳市某二级医院住院治疗。

  10个月后,王秀林的病情出现恶化,医生认为癌细胞已扩散,建议转大医院。

  儿子曾俊将王秀林接到成都大医院,希望能控制病情。“医生表示,妈妈的癌症已是晚期,再治疗没有意义,但我不想放弃,现代医学技术这么发达,可能有奇迹。”曾俊说。

  王秀林在大医院住院近3个月,一共花费近20万元,其间还接受了第二次癌变组织切除手术,病情却继续恶化。曾俊回忆说:“妈妈接受化疗,不久头发全部掉光,肚子胀得像个篮球,四肢瘦得皮包骨头。那段时间她半夜都会喊疼。妈妈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我们做儿女的无比心疼。”

  最后,曾俊收到医院下达的王秀林病危通知。曾俊接受现实,将王秀林送到家里照顾。5天后,王秀林去世。为了给王秀林治病,家人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借了债。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松堂关怀医院院长李松堂:

  “临终患者的界定需要标准。当生命体征不能逆转,比如癌症晚期扩散不可治愈,就应确定为临终患者。如果没界定,医生和家属坚持对患者使用昂贵的药品、进行各种检查和ICU抢救,易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患者如果被确诊为临终病人,就可转到临终关怀病房或者临终关怀医院,得到及时关怀,不仅花费大大减少,还能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生活得相对轻松,走得也更从容。”

  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祺:

  我国每年有近300万疼痛的癌症晚期患者,都需要临终关怀,制定临终关怀服务标准非常重要。大医院做临终关怀必须得到国家政策扶持。从成本收益看,做临终关怀没经济收益,医院普遍缺乏动力。他建议政府对设立临终关怀病房的医院按照病床数量进行补贴,同时改变收费体系,让从事临终关怀的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


四、临终关怀我们该做点什么?


  从法律上来说,中国还没有安乐死。当一个人到了绝症末期,或成植物人时,家属都不忍心放弃,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延长病人的生命,或者唤醒沉睡中的亲人,这些做法,往往事与愿违,最后到了人财两空的地步。


  其实,不只是我们普通人,就是名人也同样会有这样的尴尬。2017年5月19日,我曾经写的一篇文章《如果琼瑶之殇发生在你我身上》(http://www.byb.cn/doc_14313.aspx):


  前一段时间,琼瑶因老公平鑫涛身患中风和老年痴呆,与平鑫涛的子女在媒体上发生了公开冲突。琼瑶的意思是,老公不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并且已经认不出她来了,说白了,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与其说以这种毫无尊严的方式存活于世,还不如安乐死。但平鑫涛的几个子女却认为,只要爸爸还有一口气,就应该让他活在这个世界上,双方为此争执不下,不惜公开在媒体上对峙。


  还有著名的赛车运动员舒马赫,因滑雪头部受伤成植物人,如今已经过去了5年,其妻卖飞机卖别墅为其治病,每周的费用就高达11.5万英镑,我们真的不知这究竟是本人的意愿,还是家属的意愿。


  通过上述这些案例,我再次回忆老母生前2-3个月时的决定,倍感她老人家的开放的胸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她告诉我,不要再忙活了,不看医生,不去医院,顺其自然吧!妈妈已经活了90多岁了,再多活已经没啥意思了!


  临终关怀,也许我们很多人今后都会遇到。不管是自己,还是对家人,应该在我们思维清楚时,就做出最明智的决定,那就是顺其自然!让生命回归到正常的死亡的自然属性。


  不要无谓地浪费钱财、保贵的人力和物力,顺其自然,才是对自己、家人,社会最好的告别!


byb.cn

byb.cn
© 2008-2024 byb.cn
北京有什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